伤害医学(电子版)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优先出版

2023年, 第12卷 第1期 出版日期:2023-03-25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论著
职业照射对心血管介入工作者遗传学损伤的初步探索
于亚梅,曹易懿,奚晶,邱朝晖,栾洋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3, 12 (1): 1-5.  
https://doi.org/10.3868 / j.issn.2095-1566.2023.01.001

摘要   PDF (4456KB)
目的 探索可以用于评价心血管介入工作者遗传学损伤的实验室方法,为更好地进行介入职业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心血管介入工作者14例,非介入工作者14例。收集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和基础临床资料,进行血常规检测,采集肝素抗凝全血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和外周血红细胞PIG-A基因突变试验。采用多因素泊松回归分析和多因素线性回归来分析介入相关工作人员的遗传学损伤是否与介入辐射相关。结果 心血管介入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率(3.64‰±1.57‰)和核芽率(0.71‰±0.67‰)显著高于非介入组[微核率(2.61‰±1.56‰),RR=1.80,95%CI:(1.11,2.91),P=0.02;核芽率(0.32‰±0.46‰),RR=3.71,95%CI:(1.13,12.22),P=0.03];介入组的核质桥率(0.11‰±0.29‰)和非介入组(0.21‰±0.38‰)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IG-A基因突变试验结果显示,介入组PIG-A基因突变率[(8.36±8.80)×10-6]显著高于非介入组[(5.71±3.25)×10-6][RR=2.36,95%CI:(1.48,3.78),P<0.001]。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心血管介入工作人员遗传性损伤高于非介入人员,为进一步研究职业照射对相关医务工作者是否存在遗传学影响提供基础数据及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新疆0~6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住院患者人数的预测分析
芦浩雅,杨圆圆,尧依莹,方娴,权晓雯,罗振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3, 12 (1): 6-14.  
https://doi.org/10.3868 / j.issn.2095-1566.2023.01.002

摘要   PDF (6016KB)
目的 分析新疆0~6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变化趋势,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及指数平滑模型对2011—2021年道路交通伤害住院人数进行分析,模拟验证两种模型适用性后选择最优模型,为本地区儿童道路交通伤害防控及住院人数的动态分析和短期预测提供一定理论支持。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收集新疆7所公立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0~6岁道路交通伤害入院儿童信息,使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季节、不同受伤类型下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情况,分别建立ARIMA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对模型拟合效果进行评价,验证模型对未来儿童道路交通伤害住院人数预测的适用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511例儿童患者,春夏季发生伤害的人数较多,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类型以行人及机动车受伤为主。简单季节性指数平滑模型为最优模型,其中稳定系数R2=0.616,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6.177,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ean absolute percentageerror,MAPE)=39.209,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4.852,正态化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s,BIC)=3.716,模型白噪声检验(P=0.302),该模型可以对未来0~6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住院人数进行预测,且模型对年度数据的预测能力优于月度。结论 简单季节性指数平滑模型对数据拟合效果更好,可以被用来进行道路交通伤害住院人数的预测研究,未来仍需探索更精准、更全面的预测方法,需采取防控措施预防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医患暴力事件报道特征与大学生对医务人员态度及医学生就业焦虑的关系
阮霄睿,吴清源,宁佩珊,胡国清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3, 12 (1): 15-22.  
https://doi.org/10.3868 / j.issn.2095-1566.2023.01.003

摘要   PDF (6360KB)
目的 了解大学生阅读医患暴力事件报道的频次和文本特征,以及二者与大学生对医务人员态度、医学生就业焦虑的关系,为规范媒体对医患暴力事件的报道、降低其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提供参考。方法 对456名在校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大学生阅读医患暴力事件报道的文本特征差异(包括报道篇幅、观点呈现和媒体态度),及其与大学生对医务人员态度和医学生就业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 76.97%的大学生在过去一年中阅读过3次及以上医患暴力事件报道,其主要阅读途径为网络(97.15%)。最近一次阅读的报道篇幅大多为200~800字,且呈现了医患双方的观点,57.02%的医患暴力事件报道中的媒体态度倾向于医方。与阅读仅包含患方观点报道的大学生相比,阅读仅包含医方观点报道的大学生对医务人员的态度明显改观(P<0.02)。82.13%的医学生在阅读医患暴力事件报道后就业焦虑增加,且阅读5次及以上报道的大学生与阅读1~2次报道者的就业焦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学生接触医患暴力事件报道的比例较高,报道中的观点呈现和媒体态度明显影响大学生对医务人员的态度,阅读增加了医学生的就业焦虑。未来媒体在报道医患暴力事件时应尽可能呈现医患双方观点、保持中立态度5次及以上相关报道,减少此类报道对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海市虹口区0~3岁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姚玉华,凌利民,喻彦,陶春芳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3, 12 (1): 23-29.  
https://doi.org/10.3868 / j.issn.2095-1566.2023.01.004

摘要   PDF (3868KB)
目的 了解上海市虹口区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儿童安全座椅推广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虹口区0~3岁儿童的构成比,按照年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抚养有0~3岁儿童的家庭,并选择常带儿童乘车的监护人作为调查对象,以问卷形式调查家庭人口学特征、出行习惯、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等,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是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影响因素。结果 虹口区0~3岁儿童安全座椅拥有率为87.90%。72.56%的调查者总是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是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影响因素包括上海户籍[OR=1.661,95%CI: (1.099,2.509)]、家长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高[OR=1.328,95%CI:(1.208,1.459)]、儿童出生时医生有相关建议[OR=1.676,95%CI:(1.222,2.300)]、安全座椅是新产品 [OR=2.451,95% CI:(1.673,3593)]、驾驶员佩戴安全带[OR=0.255,95% CI:(0.177,0.36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今后可利用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的保护性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7例应用保护性装置辅助内镜下取出食管尖锐异物效果评估
朱海靖,王晓峰,尚鹏鹏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3, 12 (1): 30-33.  
https://doi.org/10.3868 / j.issn.2095-1566.2023.01.005

摘要   PDF (3060KB)
目的 探究保护性装置辅助内镜下食管尖锐异物取出中避免黏膜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上海市某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确诊的食管尖锐异物患者187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n=50)和对照组(n=137),其中试验组使用保护性装置,对照组不使用。比较两组的黏膜损伤发生率、异物种类、使用器械、操作时间、预后结局、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信息、伤情信息和操作时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新发黏膜损伤发生率为10.00%,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为30.60%,两组间新发黏膜损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5,P=0.007)。结论 护理相关的保护性装置的应用有效地减少新发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减少因取出异物而引发新的食管伤害,制备和应用装置并不增加操作的时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美国451例婴儿倾斜睡眠产品伤害监测分析
董文芳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3, 12 (1): 34-38.  
https://doi.org/10.3868 / j.issn.2095-1566.2023.01.006

摘要   PDF (4476KB)
目的 通过分析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CPSC)对婴儿倾斜睡眠产品的伤害监测数据及其伤害干预方法,为我国开展相关产品伤害监测与干预提供借鉴。方法 本文通过婴儿倾斜睡眠产品来研究美国的产品伤害监测与干预方法,重点分析美国倾斜式睡眠产品专项调查研究数据,对伤害事件中的年龄分布、临床信息、产品缺陷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伤害产生的原因,讨论干预策略。结果 婴儿睡眠产品伤害与产品设计缺陷的关联度较大,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产品表面倾斜角度。当此类产品表面倾斜角在20度以上时,倾斜将使婴儿面临肌肉疲劳和窒息的风险;而10度及以下的倾斜不会显著影响婴儿运动或肌肉活动。一个不超过10度倾斜度的表面或更平坦的表面可以为婴儿提供最安全的睡眠环境。结论 婴儿倾斜睡眠产品伤害具有事故多发和致死率高等特点,其产品安全问题需要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高度关注,而美国婴儿倾斜睡眠产品伤害监测与干预工作经验对我国开展同类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肌内效贴对某医院慢性髂腰肌劳损患者腰椎功能及其疼痛的影响
王宏章,江炜城,王聪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3, 12 (1): 39-43.  
https://doi.org/10.3868 / j.issn.2095-1566.2023.01.007

摘要   PDF (4079KB)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对慢性髂腰肌劳损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的68例慢性髂腰肌劳损患者,按照给药方法将肌内效贴联合塞来昔布用药作为肌内效贴联合塞来昔布组(n=36),仅使用塞来昔布药物的作为对照组(n=32)。采用t检验与秩和检验分别比较两组的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疗效的差异。结果 肌内效贴联合塞来昔布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均有所提高,且治疗后肌内效贴联合塞来昔布组(23.68±3.74)高于对照组(20.92±4.29;P<0.05)。治疗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降低,且肌内效贴联合塞来昔布组(1.58±1.42)低于对照组(5.49±1.56;P<0.05)。结论 对于慢性髂腰肌劳损患者而言,肌内效贴联合塞来昔布相比于单一使用塞来昔布,能有效改善因髂腰肌劳损患者的腰椎功能,明显减轻腰椎疼痛感,但在治疗效果评价方面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海市浦东新区1~3年级小学生伤害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邬天凤,柏品清,任亚萍,胡卉,鹿文英,秦存,沈惠平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3, 12 (1): 44-52.  
https://doi.org/10.3868 / j.issn.2095-1566.2023.01.008

摘要   PDF (6117KB)
目的 评价上海市浦东新区1~3年级小学生伤害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为制定小学生伤害干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在浦东新区城区和郊区分别抽取2所小学1~3年级学生并随机分到干预组和对照组。给干预组1~3年级学生开展预防伤害的安全教育和防范措施,采用χ2检验分析伤害发生率和类型的变化,采用t检验和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DID)模型分析1~3年级小学生及其监护人伤害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得分变化情况。结果 经伤害健康教育干预后,干预组1~3年级小学生的伤害发生率降为16.50%,低于干预前的24.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832,P<0.05),且干预组1~3年级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24.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984,P<0.05);双重差分效应值为-0.062,且呈现出显著性(P<0.05)。干预前后1~3年级小学生第一、二位伤害类型均为跌倒/坠落伤和碰撞/挤压伤,第一、二位伤害发生部位均为手指/脚趾和下肢。干预前伤害地点主要在学校(27.89%)和家中(37.77%),干预后以校外其他公共场所(43.62%)为主。干预后干预组1~3年级小学生和监护人KAP评分分别是42.52±4.68和23.33±1.74,高于干预前的40.83±3.25和22.08±2.10(t=9.051,P<0.05;t=13.989,P<0.05),且高于对照组(t=5.749,P<0.05;t=13.840,P<0.05);监护人和1~3年级小学生双重差分效应值分别为1.091和0.781,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预防伤害的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明显降低小学生伤害的发生率,成效明显。强化学校、家庭对小学生伤害安全的教育及防范措施,是预防小学生伤害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精神暴力的研究进展
张佳,胡晓斌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3, 12 (1): 53-61.  
https://doi.org/10.3868 / j.issn.2095-1566.2023.01.009

摘要   PDF (7787KB)
精神暴力是人际关系暴力中普遍存在但易被忽视的问题,其不仅对受害者造成心理伤害、影响个人长期健康,还可能导致危险行为发生、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现有研究尚缺乏对精神暴力相关问题的系统性梳理,为了解当前该问题研究现状与进展,本文对精神暴力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综合阐述精神暴力的概念、危害、类型、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总结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旨在引起更多对精神暴力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为其在伤害预防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案例报道
1例彩超诊断野外作业外伤性股浅动静脉瘘病例报告分析
熊爱民,钱嵘,刘婷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3, 12 (1): 62-64.  
https://doi.org/10.3868 / j.issn.2095-1566.2023.01.010

摘要   PDF (2235KB)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