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优先出版

2024年, 第14卷 第3期 出版日期:2024-06-28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专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科生生命科学研讨课教学设计——以“癌症细胞中circRNA功能及其表达与分析”为例
王文涛,张雁,陈月琴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4, 14 (3): 3-7.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4.03.001

摘要   PDF (7233KB)
RNA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在本科生中开展与RNA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癌症细胞中circRNA功能及其表达与分析”这一生物学前沿发现为例探讨生命科学研讨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授课过程中,教师设置circRNA研讨主题和方向,学生参与研讨并结合实践,加深理解circRNA的功能。同时,课程以circRNA在癌症细胞中表达的开放性结果,鼓励学生紧跟前沿研究,激发学生对未知结果的探索欲,并通过文献阅读与课堂自由讨论增强了学生的思辨力。该教学实践引导了学生对非编码RNA功能的理解和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索性学习的能力。该课程的设计研究也揭示本科教学改革需不断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及学生的需求更新教学内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张紫刚,孙建云,王庆亚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4, 14 (3): 8-13.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4.03.002

摘要   PDF (6245KB)
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建设“一流课程”为重要内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生命科学概论主要面向非生物科学类专业本科生开设,将该课程打造为“一流课程”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方案,重新编撰了与课程配套、内容丰富、知识呈现形式多样的新形态教材。同时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新形态教材及线上教学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对学生学习开展过程性评价。通过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总评成绩明显提高。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创新课程构建模式,为打造“一流课程”夯实了基础,为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人才积聚力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度开放大型仪器平台赋能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姜丽艳,滕乐生,陈妍,于彬,马俊锋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4, 14 (3): 14-19.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4.03.003

摘要   PDF (4201KB)
大型仪器平台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公共仪器平台始终坚持“育人为根、实践为本、创新为魂”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索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思路。构建基于实践育人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智慧化仪器平台管理模式,有助于解决大型仪器设备深度开放的短板问题,发挥大型仪器平台的人才培育作用。本文研究了大型仪器平台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和新方法,搭建多层次进阶型实践训练体系,拓展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和广度,突破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层次的瓶颈,助推新时代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深化大型仪器平台的建设改革提供依据和案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改纵横
将结构生物学知识融入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郑权,郑丽沙,杜婧,赵峰,康红艳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4, 14 (3): 20-25.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4.03.004

摘要   PDF (13892KB)
由于在学习中缺少动手实践与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分子生物学内容中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去主动分析一些生物大分子实例。首先,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蛋白质三维数据库与可视化软件PyMOL,然后梳理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物大分子,并指导学生去查阅分析这些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与功能,最后要求以大作业的形式在课堂展示讨论。通过课后反馈,学生普遍感觉通过自己动手用PyMOL去直观形象地分析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阅读文献去深度挖掘“书本知识”背后的知识,不仅更易理解掌握课堂内容,也拓展了学术视野;同时查阅与对比分析文献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浅议人工智能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李长江,孟雷,刘朝辉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4, 14 (3): 26-30.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4.03.005

摘要   PDF (3585KB)
植物学在高等学校生物学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崭新的可能性。AI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水平,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体验,从而提高植物学的学习效率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AI技术在图像识别和分类方面的卓越表现很好地支持植物学实地考察和野外实习,为植物鉴定和分类提供有力的工具;AI技术还为虚拟实验室、在线课程和远程学习等方面的植物学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也对AI技术在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为目标的植物学教学革新探索
董洪进,张凤琴,李金金,陈红亿,李世升,项俊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4, 14 (3): 31-35.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4.03.006

摘要   PDF (4037KB)
针对植物学的学科特点和当前教学现状,对植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探讨,提出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①教学与科研相融合;②教学与师范教育相融合;③开展现场教学;④构建新型考核评估体系。旨在激发学生的持续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植物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因式”嵌入的基因组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陈明洁,姚雨峰,夏炎枝,李引,杨广笑,王擎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4, 14 (3): 36-40.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4.03.007

摘要   PDF (3679KB)
基因组学是高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本文根据基因组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建设课程思政内容、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自觉意识和教学能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创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等举措,开展“基因式”嵌入的基因组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取得一定成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践教学
基于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赵玉红,李登文,张翠竹,李欣,石建党,周浩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4, 14 (3): 41-45.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4.03.008

摘要   PDF (3635KB)
基础性实验教学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代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发展需求,亟需进行改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组提出了基于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将传统实验内容重新整合、重组,以模块化方式重构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实验的系统性、综合性、应用性,提升课程的挑战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配合新的教学改革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借助信息化丰富教学方式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培养本科生科研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科学训练课程教学实践及探讨
邱艳,王天慧,肖俊杰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4, 14 (3): 46-51.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4.03.009

摘要   PDF (4515KB)
科研训练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传递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上海大学科学训练课程以科研项目为载体,采用有指导的探究式、启发式、个性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现过程,从而激发学生通过科学研究去探索未知的热情,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发现者,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可以领悟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提升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手机APP支持下的任务导向型昆虫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究
朱慧,王海涛,姜鹏,任炳忠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4, 14 (3): 52-55.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4.03.010

摘要   PDF (2806KB)
本文以昆虫学野外实习为例,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实习数据平台,探究手机APP支持下任务导向型的昆虫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昆虫学野外实习教学效果,为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
许国权,段海生,董元火,王莹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4, 14 (3): 56-60.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4.03.011

摘要   PDF (3672KB)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专业基础课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生物学野外实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野外生存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科研素质,增强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际视野
大学生命科学通识课程模式的比较分析——以中美部分高校为例
陈璨,霍颖异,吴敏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4, 14 (3): 61-65.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4.03.012

摘要   PDF (5841KB)
生命科学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性院校中开展较多,覆盖较广。欧美高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建设此类课程,我国高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跟进。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在人类如何从“活下去”转向“活得好”的关键问题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学科与生命科学产生了交叉,展现出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本文收集了中美部分高校生命科学通识课程的开设情况,分析各高校在教学实践中的共性和个性,有助于了解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发展与趋势,为各高校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及改革工作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