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优先出版

2025年, 第15卷 第2期 出版日期:2025-04-30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专题
AI赋能生物信息学翻转课堂的教学创新实践
童梦莎,李佳澳,骆灵,林育祥,林俊杰,王欣康,俞容山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5, 15 (2): 3-7.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5.02.001

摘要   PDF (4652KB)
生物信息学是生物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即利用数理统计与计算机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挖掘生物大数据。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这一领域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语言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大语言模型可降低大数据分析交叉学科的学习和应用门槛,为生物医药数据分析的教学和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机会与模式。教学团队经过全面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为学生定制了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实现了“师-生-机”的深度交互,同时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专题研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AI技术的辅助下,学生能够在接近真实的科研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此次教学创新实践为生物信息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I赋能的生命科学通识实践课程创新实践——以“趣味生物学实验”课程为例
刘乐乐,杜宁,刘红,于晓娜,吴盼,张伟,郭卫华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5, 15 (2): 8-12.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5.02.002

摘要   PDF (5428KB)
人工智能(AI)技术的革新为生命科学通识教育提供了全新实践路径。本文以山东大学“趣味生物学实验”课程为研究载体,系统构建生成式大模型、AI知识助手、知识图谱与虚拟仿真相融合的智能教学体系,形成“AI赋能—实践验证—伦理反思”的闭环育人模式。课程创新设计涵盖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实验模块,通过AI工具链支持实验设计优化与操作指导,构建虚实融合的实践路径与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估框架,提升学生AI应用技能,塑造正确的科技伦理观与生命价值观。通过实践检验,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跨学科素养,形成了“技术工具理性—生命科学认知—人文价值判断”协同发展的培养范式,为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AI赋能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I赋能生命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研究前沿与方法”为例
潘怡,赵婧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5, 15 (2): 13-16.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5.02.003

摘要   PDF (3419KB)
在当前高等教育强调科研能力培养的背景下,“研究前沿与方法”课程作为生命科学专业的重要实践导向课程,亟须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转型升级。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文献理解困难、实验设计缺乏情境支撑及数据分析与写作训练不足等。为应对上述挑战,本研究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准备、实施与评价等环节中的赋能作用,重点介绍了AI 在图像展示、文献检索及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具体应用。AI赋能课程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还能促进教学活动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本文为生命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改纵横
“植物生理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熊飞,余徐润,陈刚,吕冰,王泽港,吴云飞,陈昕钰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5, 15 (2): 17-21.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5.02.004

摘要   PDF (3483KB)
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新模式。“植物生理学”课程始终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平台资源,在课前、课中、课后中实施“自学-互动-协作-探究”教学活动,采用知识“吸收、消化、提升”递进式的教学方式,构建教学过程监管、多维考核的科学评价体系。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显著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学科交叉背景下高校合成生物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王梦琦,李萌,游仲帅,林方兴,雷长海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5, 15 (2): 22-26.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5.02.005

摘要   PDF (3955KB)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在学科深度交叉与“大思政”协同育人双重背景下,高校合成生物学教学需紧密结合科学精神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与时代使命感。本文深入探讨了在学科交叉背景下,如何在高校合成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思政教育与合成生物学的深度融合,将思政元素贯穿合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推动合成生物学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维度推动“生物工程概论”课程思政内涵式建设
李晓然,柳陈坚,潘卉,曾召英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5, 15 (2): 27-31.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5.02.006

摘要   PDF (3911KB)
“生物工程概论”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生物工程专业及产业涉及的知识内容,还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达到内涵式提升的目的,将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本研究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上,深挖课程思政内涵,实施全方位课程改革,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搭建平台,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的多维度课程思政内涵式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为专业课程,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概论课程的教学做了有益实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践教学
科研导向的实验教学新范式探索——以TurboID技术解析Lamin C互作蛋白组实验为例
辛广伟,王青松,刘凤麟,朱文苑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5, 15 (2): 32-37.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5.02.007

摘要   PDF (4578KB)
在生物学科的教育体系中,实验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环节。当前,将本科实验教学与实际科研项目对接已成为教育改革方向,这种模式不仅能深化专业认知,更能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促进教研深度融合。现代生物学研究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不同分支领域的知识整合成为创新驱动力。面对复杂生命现象,多学科协同攻关已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路径。本文以“TurboID技术解析Lamin C互作蛋白组”为案例,通过整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不同学科知识,构建了多层次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其产生的实验数据直接支持了LMNA基因功能研究,形成了“教学—科研”双向赋能的创新范式,为高校跨学科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证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时间生物学”课程模拟实验及课余科研训练的创新与实践
郭金虎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5, 15 (2): 38-43.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5.02.008

摘要   PDF (7689KB)
生物钟是生物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一种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生物钟的紊乱会严重影响个体健康或生存。时间生物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国内也有一些高校开设了“时间生物学”课程。本文作者总结了多年讲授“时间生物学”课程的实践经验,展示了一系列模拟实验训练及课余科研训练的实例。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提升科研思维,可以为国内外同行开设“时间生物学”课程提供重要参考,对于其他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化学实验智慧课程的创建与应用
沈剑敏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5, 15 (2): 44-48.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5.02.009

摘要   PDF (5425KB)
本文聚焦生物化学实验智慧课程的创建与应用,阐述创建背景与意义,明确智慧课程的内涵与目标,从课程设计、技术应用、教学模式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等多方面系统探讨创建路径。课程创建了完备的知识图谱,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演绎,并以知识图谱为中枢,关联慕课和数字课程中的视频、文档、教材和题库等,勾勒出知识路线图,理清知识点逻辑关系,便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进一步对接DeepSeek等大模型AI助教,加深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行AI数据统计和学情分析。本文旨在为提升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的数字化教学改革探索
王慧敏,杨美玲,张成,祁晓廷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5, 15 (2): 49-53.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5.02.010

摘要   PDF (7584KB)
在信息技术驱动教育变革的背景下,“互联网+”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正经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系统性变革。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是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但实验教学设备陈旧、实验内容更新迟缓、实验课程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限制了课程的发展。本研究基于学科特点,对“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的数字化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探索,通过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探索“线上+线下”协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和设置多元化评价体系等具体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助力一流课程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学管理
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式在生物学科创竞赛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邴杰,贾锦涵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5, 15 (2): 54-59.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5.02.011

摘要   PDF (5183KB)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是当前科创教育实施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系统性不强、学生假创造等问题,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掘。创造性解决问题以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系统的问题识别、界定、解决方案生成、实施与评估流程,在科学教育领域已被证明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科创比赛的特征,在现有CPS模式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5+3创造性解决问题循环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竞赛实施过程中,实证检验获得显著成效。此模式不仅为师生参加科创比赛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未来科创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案例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资源之窗
基于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提升细胞生物学实验课质量的教学实践——以“植物液泡的活体染色”为例
蒲翠霞,董姗姗,郑紫瑶,张桐,徐晨,孙颖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5, 15 (2): 60-64.  
https://doi.org/10.3868/j.issn.2095-1574.2025.02.012

摘要   PDF (14209KB)
实验课的开展是本科教育中训练和提升学生高阶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以“植物液泡的活体染色”为例,以提升学生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设计多组别平行实验,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子机理的解析,并通过要求学生按照科研论文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这次改革实践培养了学生对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学术规范和科研思维,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有效提升了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本次教学实践在高等师范类院校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篇文章